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专题专栏 / 院士专家风采

邓铭江院士:阿拉木图秋之随感

发布时间:2023-10-10 15:09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打印文本】
分享: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转载时间:2023-10-10 15:09:11

转载地址:https://www.xast.org.cn/info/1630/68513.htm

邓铭江院士:阿拉木图秋之随感

20年前的秋天,邓铭江院士作为中哈利用和保护跨界河流联合委员会中方代表,到访哈萨克斯坦南都——阿拉木图,即兴记录下了那一时刻的印象与感触。值此中秋之际,刊发此文,以飨读者。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十月,金秋时节,我再次来到苹果之城——阿拉木图。

阿拉木图在哈萨克语中意为苹果,城市以盛产苹果而得此美称。城市布局散阔、整齐,林荫道、果园、公园、街心花园占据了大半个城区,富有哈萨克民族风格的建筑物,明显杂糅着俄罗斯及欧陆的元素,与现代美学融为一体,渗透着融合协调之美感,构成了城市中亮丽的风景线。

我拿乌鲁木齐与阿拉木图作比。乌鲁木齐已基本步入现代大都市的行列,然而,绿地面积与城市布局的不协调,使城市的风景逊色了不少。阿拉木图比起现代化的大都市,算不上繁华,但令我印象至深者有三:一是,湛蓝的天空,清洁的空气,还有城市四周旷野的原野;二是,大街小巷大树参天,形状各异,丝毫看不出人工剪枝过的迹象,仿佛整个城市置身于自然丛林之中;三是,街道两旁的林荫之间杂草丛生,完全没有人为的踏迹和修饰,不知是城市管理者有意塑造出这种原生态的城市意境,还是疏于管理。不管怎样,我喜欢这座城市带给我的一份宽舒和恬静。

我拿生活在两个国度的哈萨克民族作比。作为游牧民族其特征是共同的,也是鲜明的,但一方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另一方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由此,哈萨克民族文化及生活方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也各自融入了其他民族的特征。阿拉木图的哈萨克民族,在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从小就接受俄罗斯文化教育与熏陶,整体上讲,民族素质是比较高的。这种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汲取先进文化的营养,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为积极与深远的影响。

我拿两个国家作比。人口众多,资源紧缺与人口稀少,资源丰富,是两国最大的差异。宽松自然的环境,易于滋生悠闲的生活习惯,而拥挤狭窄的环境则易于产生过分计较和戒防的心态。居住在我国北方的人,时常调侃南方人的过于精明和计较,这也许就是一种环境与资源的特定产物吧。

与许多生活在大都市里那些工作劳碌、生活奔波、艰辛奋斗的人们相比,这里多了许多闲情和浪漫。“不要急,粮食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这句耳熟的话语,正是生活在这里大多数人们的普遍心态。想想自己,整日里忘情的工作,没完没了的大事小事,毫无意义的人事之非,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功名之念······几乎使我忘却了生活的浪漫,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使自己离健康的生活和生命的本质越来越远,为何要那么地慢待生活,苛求自己,亏待家人呢?在快节奏的时代里,在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刻意地空出一段闲情,插播一段浪漫,是一种美妙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需要平衡与从容的心态,超然淡泊的定力,聪明豁达游刃有余的能力。

深秋的阿拉木图,金色的落叶铺满了街道两旁和林荫之间,空气中不时飘来苹果的芳香。行走在这里的秋天里是一件极有情调的事,踏在厚厚的落叶上,感觉到一种成熟的弹力,周身荡起一片温情,心理交织着满足与憧憬。大街小巷斑斓的秋色,勾起阵阵缠绵的恋情,遥远过去离散的片断不时地闪现在脑海,就像回味无穷地翻阅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

漫步在深秋的季节里,心随景动,景依心释。

蓦然回首,自己已经到了“一年之秋”的年岁,已经到了“总结人生,感悟成熟的真谛,享受成功的喜悦,总结经验与教训,反思挫折与失意”的生命时节,感奋而感慨。大自然,从春的萌发,到秋的收获是一个过程,生命其实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追求的乐趣和挫折的磨砺,渲染着每个人的苦乐年华。

阿拉木图大街上满地的落叶,满眼的金黄,使我真切地感觉到匆匆流淌时光的脚步。

2004年10月23日于阿拉木图市

相关链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