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陂(què bēi)
又称安丰塘
位于安徽寿县南
有天下第一塘之称
始建于春秋时期
修建者是楚相孙叔敖
至今仍在发挥效益
今天小编就带您一起了解
孙叔敖的治水故事
和他的廉洁思想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约公元前593年),河南淮滨县期思镇人,曾任楚国令尹,春秋时期著名的水利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改革兵制,从政十二年间治理国家卓有成效。著名史学家、楚学泰斗张正明曾指出:“楚国的诸多令尹,以功业和品格而论,当推孙叔敖为第一。”
孙叔敖雕像
1►
以民为本,忠于职守
孙叔敖不仅具备优异的实干经验,突出的执政能力,而且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以民为本、因势利导推进改革。《史记循吏列传》记载的两则故事正是体现孙叔敖爱民情怀的有力证明。
芍陂今貌
一则故事记载,庄王认为楚国原有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孙叔敖能及时发现问题,从实际出发,劝谏庄王改正错误,使改革措施能真正发挥利国利民的作用,进一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另一则故事记载,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庄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孙叔敖说:“多次颁发政令,百姓无所适从,这样做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动把车子造高了。在改革的过程中,孙叔敖坚持以民为本,采取不教而化的方式,力求不以繁琐的政令来干扰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被司马迁称为“循吏”第一。
2►
兴修水利,克己奉公
春秋时期,淮河洪灾不断,水患频仍,民多受其害。孙叔敖奉命主持治水,“于楚之境内,下膏泽,兴水利”,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今名安丰塘,地处安徽寿县),被誉为“水利之冠”。芍陂兴建之前,当地分布着众多季节性塘泊洼淀。孙叔敖因势利导,变水患为水利,把陂塘汇集在一起,周边修筑大堤,形成蓄水陂塘。在陂塘的西、北、东三面大堤上分别开凿五个水门,用来控制陂塘进水、放水灌溉和排泄洪水,由此开始了2600多年的灌溉历史。芍陂的兴建,适合国情,深得民心,对淮河以南地区的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屯田济军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清代芍陂水源图
孙叔敖一生清廉为政,励精图治,尤其是修造芍陂,竭尽其力,倾尽家资。其随从看到他生活如此俭朴,感到十分困惑,就问孙叔敖为什么放着富裕的日子不过,要生活得这么清贫。孙叔敖回答:“吾闻:君子服美益恭,小人服美益倨,吾无德以堪之矣。”他认为,要保持自己的为官之德,就不能追求感官上的愉悦,并且他以此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马不秣粟,妻不衣帛”,即要求家里的马不准喂好的饲料,妻子不准穿丝绸衣服,成为居官清廉俭朴的典范。
芍陂
3►
思想及启示
孙叔敖所处时代虽已离我们相去甚远,但其被载入史册的勤政廉政思想却依然闪闪发光,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
孙公祠
(一)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孙叔敖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心系民众,关注民生,时时事事不忘为民谋福祉。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三相楚而心愈悲,每益禄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礼愈恭,是以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每位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立好为民之志,树好为民之风,办好为民之事。
(二)保持清正廉洁,筑牢拒腐防变的底线
孙叔敖之所以能够克己奉公、清廉为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度重视“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我们要学习孙叔敖克己奉公、清廉为政的可贵品质,做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模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四个必须、八条规范”的明确要求。廉洁纪律为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划定不可触碰的底线。这条底线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实在的,全体党员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每天做起,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守住为人处事的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作者:火传鲁
相关链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