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专题专栏 / 党风廉政建设 / 廉政教育

“一清二白”的张伯行

发布时间:2023-12-25 19:01
来源:中国水事
【打印文本】
分享:

来源:中国水事转载时间:2023-12-25 19:01:44

转载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InL-CcCgmgDRC7ZDJ7C6xQ


“一清二白”的张伯行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张伯行《却赠檄文》

张伯行画像

2014317日至18

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省兰考县

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

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并引用了清朝康熙年间

著名清官张伯行的《却赠檄文

在这里

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同志

树立了一面正衣冠的镜子

兰考籍治水廉吏张伯行

张伯行(1651—1725年),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34岁中殿试三甲并赐进士出身,曾官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他一生为官操守极清,生活简朴清廉,深得百姓拥戴,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坐落在兰考县仪封乡的张伯行故居

治水有方

黄河自北宋改道、下游南迁、夺淮入海以来,豫东、皖北及江苏地区水灾不断。至清初,因泥沙大量沉积,河床越来越高,水患也愈演愈烈,自清顺治元年(1638年)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间,考城、仪封一带大的决溢就有13次。

康熙三十八年六月(16996月),连降大雨,黄河一支流黑里河冲毁仪封城北的河堤。因父丧而在家守孝的张伯行自行招募民众,用麻袋装土、抛投块石的办法进行填堵,最终塞住被洪水冲破的堤坝缺口,疏解了险情。时任河道总督的张鹏翮巡视之后,见张伯行深谙河务,治河有方,大为欣赏,奏请其以原衔参与治河事务。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下达谕旨,命张伯行赴河工之任。张伯行亲自督修黄河南岸堤坝二百余里,主持修建洪泽湖高家堰以及马家巷、东坝诸地的黄河水利工程。治河期间,张伯行日用车马皆自备,毫无所染。同时他清理财库弊政,革除陈规陋习,每年为河库节省数万金不当开支,保证了治河工程的财政支持。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当时正值灾年,山东通省大水,秋无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心忧百姓的张伯行从自家运来钱、米,并让人缝制棉衣,拯救灾民于饥寒之中。之后,康熙下旨分道赈济,张伯行被派往汶上、阳谷二县。到了地方之后,张伯行散发存放在仓库的谷粮2万余石,许多灾民因此得以活命。

治河期间,张伯行出入治河一线工地,细心体察河务,精心研究治河方法,写出治河十议,并著有《居济一得》一书。他关于水利的主张被录入《四库全书》,为后人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清二白

自张伯行入仕后,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张伯行调任江苏按察使。到任后,张伯行不仅不收来访者所送礼品,连他的生活也简朴至极。他的官邸四壁萧然,仅小桌一张,床榻一副。他的日常花销,包括米面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驴、石碾,都是从河南老家运来。尽管条件简陋,张伯行却恬然安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张伯行任江苏巡抚。为了杜绝接踵而来的送礼者,他特撰写《却赠檄文》张贴于居住的院门及巡抚衙门之上,巧用八个“一”字,表达他廉洁奉公的原则与操守。送礼者看到这样犀利的檄文,也不敢自讨没趣,便偃旗息鼓,悄然离去。这篇檄文也不胫而走,被人们誉为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成为大清官场的一段佳话。
张伯行卸任江苏巡抚时,扬州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皆涌上街头以水果蔬菜相送,被他婉言谢绝。百姓们哭着说道:“您在任上,只喝了我们江南一杯水,您今天走了,千万不要推辞百姓的一点心。”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张伯行才收下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以昭示自己为官“一清二白”。此后十余年间,张伯行历任地方巡抚、六部侍郎和尚书,花销均为自己俸禄与自家贴补,始终保持清正廉洁,被奉为百官楷模。


中国水事综合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中国水利等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案丨罗景月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责编丨孟京

校对丨邓婉颖

相关链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