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青春
于成龙,曾任乐亭知县、通州知州、直隶巡抚、兵部尚书、河道总督等职。青少年时代的于成龙在不断移居中成长,尝尽了民生冷暖,即便成为声名显赫、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于成龙依旧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爱戴。
根治水患 利国利民
于成龙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在治水方面的功绩,《清史稿》中,他与靳辅、张鹏翮等治水名臣同传。
清初,永定河下游宛平、良乡、涿州、新城、雄县、霸州、固安、永清、东安等州县,经常遭遇洪水侵袭,百姓苦不堪言,永定河因此得名“浑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月,浑河泛涨,淹没百姓庄田,康熙帝命于成龙等进行治理。于成龙查勘浑河河道,下令加固石景山至卢沟桥南段的旧堤,对卢沟桥以下河段进行大规模治理。他摒弃了明代以来单一筑堤束水的方法,尊重自然,勘测故道,疏筑兼施。在治水的同时,他注重治沙,上、中、下游系统治理,改变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他亲临河边指挥,监督河工疏浚河道,首次采用分段修筑管理、同时开工并进的方法,引浑河复故道,自良乡张各庄、涿州老君堂,至东安狼城河,再东经由固安北十里铺至永清北,直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淀,达西沽入海。同时,自卢沟石堤以下至狼城河口筑南北两岸土堤。
七月,工程竣工后,康熙帝将浑河赐名为“永定河”,题额建碑,企盼浑河从此安平,不再泛滥,造福京华。永定河这一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于成龙还进言“治河无一劳永逸之法”,建议设立河司,加强后期堤坝维护与疏浚。康熙帝采纳了于成龙的建议,始设永定河南岸、北岸分司。
此外,于成龙还多次呼吁,并大力推动改革,革除了佥派民夫这一弊端。明初,为完成疏浚修筑等重大河工,沿河设夫役,多时达数十万,这些夫役都是河两岸的贫民。佥派民夫的弊端在明代就已初现端倪,清循明制,初期在一些重大河工中,也采用佥派民夫的办法。清康熙年间在治理黄淮的重大河工中,河道总督靳辅首创,改佥派民夫为雇募河兵。于成龙初为河道总督后,也奏请朝廷豁免民夫,并说明其中的弊端。但由于董安国等人的顾虑,虽有效果但并没有完全解决佥派民夫的问题。康熙三十七年,于成龙再为河道总督时,又一次申明了豁免民夫、增添河兵的利害,大力推动河夫改河兵的政策施行。他为解民夫苦累,执着上言,开兵制之新,兴利除弊,惠及万民,同时保证了河道工程的建设质量。
清正廉洁 心系百姓
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于成龙任直隶永平府乐亭县知县。六月,全县水灾,百姓田庐损毁严重。于成龙申请免除赋税,放赈救民,永平府知府却不同意这样做。回县城后,他慷慨陈词:作为地方官,有如此奇涝,却不让皇帝知道,这做的什么父母官?倘若因为请示得罪,做不了这个官又有何妨?他当即写报告,将灾情遍告省中大吏。时任巡抚甘文焜勘察后认为属实,奏报朝廷,康熙帝命户部主事拨款八千余两用于赈灾,当年田赋免除十分之三,灾情严重的百姓应缴钱粮全部免除。虽为小吏,但于成龙不畏权贵,一心为民,终让受灾百姓得到了朝廷救济。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于成龙升任江宁知府。抵达南京后,他宣布裁漕规,禁馈赠,废除一切陋习陋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至南京时,称赞了于成龙的廉洁品行。《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原文记载:“(皇帝)命大学士明珠,传谕江宁府知府于成龙曰:朕在京师,即闻尔居官廉洁。今临幸此地,确加咨访,与前所闻无异。是用赐尔朕亲书手卷一轴。嘉尔清操,以示旌扬。但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尔必自始至终,毋有改操。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无负朕优眷之意。”十一月,康熙帝破格提拔于成龙为安徽按察使。回京后,又召于成龙的父亲于得水入朝,赐貂裘,嘉奖其教子有方,令八旗都统、侍郎凡有儿子的,都要向于得水学习,学习他教育儿子的方法。
于成龙先后两任直隶巡抚,雷厉风行,废除累民弊政,免除百姓负担;弹劾失职人员,惩办贪官污吏。他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甚至不顾生命危险,深入匪巢,单骑招抚流寇。面对仗势欺人的官宦子弟、土匪豪强、宫廷太监等为非作歹之徒,他不畏强暴,果断处置。百姓生活幸福,称赞其为“于青天”。 清中晚期兴起的民间文学《于公案》就是以直隶巡抚于成龙为人物原型,反映了京津冀地区百姓对他的爱戴。
康熙三十七年,河道总督再次空缺,康熙帝仍以于成龙为河道总督,治理黄淮水患。当时,淮扬一带,黄淮河水泛涨,民田多处被淹,年逾六旬的于成龙临危受命,奔走两河,勘察灾情,欲把治理永定河的经验运用到治理黄淮上,先后开浚月河、新中河等。终因日夜操劳,河务浩繁,积劳成疾。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视察高家堰、归仁堤诸处河务,看到于成龙身体羸弱,接连赏赐御药,并嘉奖其勤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于成龙病逝,临终时,仍不忘治理黄淮等事宜。康熙帝赐其祭葬,追谥“襄勤”。雍正八年(1730年),诏入祀贤良祠。
作者:邸青春
责任编辑:罗景月
相关链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