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王蔚(1925—1991年),甘肃靖远人,195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自愿报名到新疆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调到和田地区工作,曾担任和田地区水利局局长、行署副专员、水利总工程师,1991年4月27日,因病在和田逝世。
治水业绩
引蓄结合排忧解难
和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南枕巍巍昆仑,北入茫茫大漠,24.7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沙漠、山地占比高达96.3%。全地区共有发源于昆仑山北坡的大小河流567条,均属冰川融雪补给性河流,可利用的河流不多,地域分布上东部、西部少于中部地区,且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和田,没有一个合格的水库,也没有一条像样的渠道。缺水让群众生活极为困难。为了生存,千百年来,人们在居住地附近挖蓄水坑,春夏汛期,将河渠水或冰雪融水引入其中。这个坑就是和田地区有名的“涝坝”。人畜共饮涝坝水,导致“大脖子病”等疾病高发。
缺水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季节性的河流,六七月水流特别大,但春季用水时就没有了。小麦长到半尺就结穗了。每年四五月,常有农民拿着干枯的麦苗找王蔚,哭着要求解决水的困难。
这样的现状,让王蔚很痛心,“绝不能让和田人民再受苦了”。他下定决心要排除万难,为和田人民引入清泉。在几条大河上,王蔚看到了永远难忘的景象:成百上千名青壮年农民,奋力抬起巨大的梢捆和沉重的石头筑坝拦河,为的是把越来越小的河水截上岸去,解救快要干枯的禾苗。白天,他与和田水利人一起翻沙包,跨戈壁,走村串户,实地踏勘;晚上,他查阅资料,整理笔记,一盏小油灯总要亮到深夜。没过多久,根据和田实际,他提出了引水与蓄水结合、引水与防渗结合、改进灌溉方法与平田整地结合的“三结合”治水方针。很快,以改造旧灌区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和田地区农村轰轰烈烈地展开。昔日支离破碎的渠道被裁弯取直,变成了网络般交织的渠系;过去七零八落、高高低低的农田,变成了整齐的条田。首战告捷,王蔚与伙伴们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对和田大小36条河流逐一勘察,综合治理。和田干部群众说,和田36条河,条条都在王蔚的心上流淌。自那时起,在40余年的时间内,王蔚的脚步踏遍了和田大地的每一处山水。他以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作风和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用双脚丈量了和田的每一寸土地,数十本笔记本记载着和田地区翔实的水文资料。当年,曾与王蔚一同修建水库的阿布都拉·吉力力,是王蔚培养出来的和田地区第一批少数民族水利工作者。他感叹:“群众看党的形象好不好,与群众亲不亲,就看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的言行,对政策的执行落实。”1983年,王蔚被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为边疆地区科学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成绩显著奖”;1986年12月,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干部局评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和田地区拔尖人才”;1990年,被中国水利学会授予“水利建设三十年成就奖”。
笃行不怠功不唐捐
皮山县皮亚勒玛乡如今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石榴之乡,红彤彤的高品质石榴给村里带来了持续的收入,更让村民脸上、心里都笑开了花。但老人们不会忘记,皮亚勒玛乡怎样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皮亚勒玛乡曾是和田有名的干旱地区,沙漠中的村庄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奄奄一息,临近搬迁。1984年,王蔚带领同事考察论证,提出“东水西调”的主张,在戈壁沙漠中开挖水渠,将喀拉喀什河水从76千米之外引到皮亚勒玛乡。这才有了乡里百姓如今的幸福生活。王蔚惠及的百姓远不止这一处。当他初到和田时,和田虽有36条河,但绿洲狭小,沙尘频频,人民生活贫困,“半年桑杏半年粮”。一条条被洪水冲出的深沟,却看不到一座合格的水库,也没有永久性水利设施。渠道弯弯曲曲,并且渠路不分:渠里无水便是路,路上流水便是渠。农民辛辛苦苦引进灌渠的水,能流到田地的不过十之一二。
在和田的30余年时间里,王蔚带领同事,将和田人畜饮水和灌溉农田的24条主要河流一一走到,主持修建了58座半水库、24座永久性渠首、2万多千米的水利渠道,使和田绝大多数农田成为稳产高产田,更让新疆大力发展林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战略有了成功实施的基础,而每一块田地,每一棵枝繁叶茂的果树背后,都是一个喜笑颜开的家庭。
与这些水利设施同样珍贵的,是王蔚在30余年时间里无私培养、倾情相授的水利专业人才队伍。从最初主持修建东风水库开始,王蔚便对技术毫无保留,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他成为一名最好的老师,带出了一支品学兼优的高素质水利队伍。如今他们分布在水利系统的各个岗位,继续为新疆水利事业和人民的福祉夙夜奋斗。
王蔚深深爱着这片土地,更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1991年,王蔚身患肺癌,在病床上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奉献精神最可贵,踏遍昆仑四十载,只为团结幸福水”的诗篇,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王蔚病逝后,乡亲们决定将他安葬在因他而得以修建的喀拉喀什河渠首。安葬的前几天,墨玉县萨依巴格乡的维吾尔族老乡担心墓地太低太潮,一夜之间就用人力将500吨土送到渠边,为墓地筑起高大的平台。戈壁滩上土壤极为珍贵,当地维吾尔族老乡却义无反顾地将自家地里瘠薄的土壤拿出来为王蔚墓地建平台,这便是人心的力量。人们称王蔚是“水神”,但人们更知道,他是一位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好干部,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优秀共产党员。
廉洁事迹
扎根工地敢作敢为
1961年冬,王蔚在于田县负责红旗水库工程建设。工程施工中需要浇筑混凝土,但冬季浇筑质量很难保证,怎么办?他想了一个办法:让工人在浇筑混凝土的部位搭帐篷,在帐篷里生火炉,在火炉上放置水盆,用热量和水蒸气保暖防冻,同时保养混凝土。这样,不但加快了工程进度,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在浇筑混凝土期间,王蔚几乎每天夜里都要在火炉旁守护几个小时。
“我要与你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1967年9月,王蔚带着水利工作者在工地进行明渠测量和设计,他带着大家没日没夜连续干了4天,提前完成了工作。当时近2万人口的民丰县,大多数农民都在工地,大家都称赞说:“这个大个子亚克西(维吾尔语,意思是‘好样的')。”
王蔚有着知识分子的傲骨,更有着共产党员百折不回的意志。甫一上任,便参与到了东风水库的建设中去,当苏联专家撤走并拿走全部图纸之后,年轻的王蔚在时任地委书记黄成的鼓励和支持下,临危受命兴修东风水库,一肩承担水库续建工作。在此之前,他从未独立承担过大型水库的设计。无数个废寝忘食的日子里,王蔚夜晚苦攻科研,白天与群众一起在工地挥汗如雨,最终东风水库顺利建成,为和田地区第一座大型水库。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孜孜不倦的科研工作为王蔚提供了一生的支撑。
奉献水利鞠躬尽瘁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对极度缺水的南疆地区而言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王蔚用个人所学从思想上、行动上维护各民族利益,为各族人民谋福祉,在他和各族群众多年的努力拼搏下,和田从黄沙万里的贫瘠之地变成阡陌交错、绿意盎然的“瓜果之乡”。
王蔚生前为和田人民留下了众多的水利设施,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58座半水库——这个“半”,指的就是未竟的乌鲁瓦提水库。 20世纪80年代,和田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修建控制性高山拦河水库,扩大绿洲耕地面积,显得越来越急迫。1985年冬,60岁的王蔚从和田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岗位上退休,卸下政务,一门心思去实现在他心底埋藏很久的“乌鲁瓦提之梦”。王蔚常常遥望逶迤的昆仑思索,凝视奔腾的河水遐想。“乌鲁瓦提之梦” 在他的心底复活了:“在喀拉喀什河上游修建高山水库,沿河而下梯级发电。春天地里有水浇,夏天洪峰被削减;强大而廉价的电流进入绿洲,打井排灌,扩大耕地,发展工业,开发矿产;剩余的河水引入和田河下游‘绿色走廊’,沙漠里筑起一道道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
为了让梦变为现实,1986年,退休后的王蔚,没有去享受组织为他在乌鲁木齐安排的养老住所,而是在花甲之年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勘测队伍,攀登上海拔4800多米的山峰,前进到喀拉喀什河上游,以超人的胆略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为和田地区第一座大型山区控制性枢纽选定了库址,并通过水利部评审。
但没等到乌鲁瓦提水库建成王蔚就病故了。2002年,总库容3.47亿立方米、装机容量6万千瓦、年发电量1.97亿千瓦时的乌鲁瓦提水库竣工并投入使用,改善灌溉面积113万亩,扩大灌溉面积近70万亩,乌鲁瓦提水力发电厂已成为和田地区的主要骨干电源之一。
1991年4月27日13时30分,一架客机平稳地降落在和田机场,一步、两步、三步,王蔚用尽最后的力气走出机舱,望着令他魂牵梦绕的和田大地,望着早已守候在机场热切盼他归来的和田人民,永远闭上了双眼。
王蔚没能看到这座自己亲手设计的最后一座水库,但那稳定清澈的流水,却至今滋养着下游的绿洲。在和田大地上鞠躬尽瘁的王蔚,将丰碑刻在和田大地上,涓涓细流自雪山深处汇聚在阡陌交错的农田里,团结幸福的清流也流入了每一位和田儿女的心里,让和田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受惠至今。
1991年5月,中共和田地委、和田行政公署将王蔚安葬于昆仑山下曾主持修建的喀拉喀什河渠首,随后自治区在其墓地旁修建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王蔚事迹陈列馆”。这里先后成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万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王蔚是我们和田人的恩人。”维吾尔姑娘吾尔克孜·阿不都吉力力担任王蔚事迹陈列馆讲解员已经22年,每接待一个参观团,她就做这样的开场白。阿不都吉力力的父亲曾经是王蔚的徒弟,作为一名水利二代,她虽然有多次转岗的机会,但还是没有离开王蔚事迹陈列馆,“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吃水不忘挖井人”。
无数像王蔚这样信念坚定、品质卓越的共产党员在新疆奋斗、奉献,如高树扎根于沃土,如长河汇集于万川。以王蔚为代表的广大水利工作者以水为媒,在祖国各地开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与各族儿女共同描绘了一幅又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画卷。
清清白白受民爱戴
一个人离世越久,越被人们怀念,是因为这个人灵魂的光辉,照亮了人们的内心。
1985年7月中旬的一天,和田地区水利局司机艾合拜·牙生送王蔚去墨玉县萨依巴格乡乌鲁格阿塔村。村民听说王蔚来了,准备用烤全羊款待他。羊腿刚刚捆好,王蔚得知,急忙过来制止:“你们一定要宰,我马上就走!”看王蔚生气了,村民只好把羊牵走。回去的路上,王蔚对艾合拜说:“乡亲们现在还不富裕,绝不能给他们增加负担。”
许多见过王蔚的人,印象都一致:瘦高个,背着黄色帆布解放包,穿着黑布鞋、中山装……王蔚一生勤俭,为了补贴家用,妻子常常去巴扎卖废品。
在排孜瓦提水电站工作期间,和田地区派到那里的工作人员都按出差对待,王蔚却从未领过补贴。一次,水利局的同志代他领了500多元补贴,悄悄交给了他老伴。王蔚得知后,对老伴说:“我是工程副总指挥,是工地上的人,不能算出差,不能领补贴。”最终把钱退了回去。
原新疆和田地区水利局党组书记阿布都拉·吉力力是由王蔚亲自培养出来的和田地区水利系统第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当王蔚的女儿从家乡来和田看望父亲时,阿布都拉为这位姑娘带了两箱老乡家里自种的葡萄。结果,他又将这两箱葡萄放在自行车上拉了回去。王蔚屈指可数的几次“收礼”中,有一份来自皮亚勒玛乡。当清亮的渠水从76千米外流淌而至后,乡亲们用尽方法也没能让王蔚收下他们准备的丰盛礼物,最后,人们送上了两个火红的石榴。“是您为我们带来了水,树才结了果,这两个石榴没几个钱,您尝尝吧!”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倾尽一生为民的情怀是他留给儿女最宝贵的遗产。如此“踏实”的感觉,在王蔚身边工作过的人都有。“跟着王蔚,可能不会升官发财,但是一定不会走错路。”“用权以廉、持身以正,王蔚身上的这种宝贵品质,正是今天各级干部不可缺失的精神钙质。”王蔚事迹陈列馆的工作人员吾尔克孜·阿不都吉力力感叹,多一点对王蔚的了解,就多一些“今天太需要王蔚式干部”的感悟。
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王蔚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工作40年,在和田大地耕耘33年,无论哪里的人民群众,见到的都是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当王蔚在飞机舷梯上走完人生最后一步时,他留给世间的,是朗朗清气满乾坤。
艰苦朴素一心为公
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王蔚始终以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一腔热忱完全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同时言传身教,使得和田水利系统多年来风清气正,家庭子女品格端正,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光辉形象。在新的历史时期,王蔚的精神遗产成为新疆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走进群众,彰显共产党先进性的珍贵样板。
王蔚无论在何时,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当时南疆交通条件极度落后,路况奇差,能坐汽车已是奢侈,相当长的路段要乘坐马车、骑驴甚至步行。也正是这样几乎以脚丈量的方式,让王蔚在来和田的路上,就深刻体验了南疆,尤其是和田地区的水情:水利设施的极端落后以及当地人民对“水”的渴望。在之后30多年时间里,不管职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王蔚出行的主要方式也从没有变化过。从年轻到晚年,无论职位如何变动,他始终奔走在水利建设第一线,几乎用双脚丈量了和田,从一般技术人员到领导干部,王蔚的工作生活作风始终坚守如一,他极少坐专车出差,而是将车用于单位工作。平时出差,这位闻名遐迩的水利专家都是坐班车出行,无车可通时就搭群众的马车、牛车,甚至步行,他一步步走近山川,也一步步走进了千千万万各族群众的心里。
在王蔚的带领下,和田水利人和当地各族群众一起,极大改善了和田绿洲的生产生活条件,稳定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民感激他,同事佩服他,领导赏识他,但他从来没有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友谋取一丝利益。他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在和田大地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关链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