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治水业绩
王化云是人民治黄事业的开拓者,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主任,从解放战争时期艰苦创业,组织冀鲁豫解放区人民在枪林弹雨中修复堤防、抗洪抢险,到新中国成立后推动黄河治理开发各个阶段向前发展,他深耕黄河治理40余年,为人民治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治黄事业从无到有、从初创到辉煌的曲折历程,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忠诚、奉献与求索的精神,使他成为人民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大禹传人。
岁岁安澜勇挑重担
发展方略不懈探索
重大工程呕心沥血
王化云认为,与国内外大江大河相比,黄河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研究黄河问题,要从黄河的实际出发,而黄河的治理开发主要依靠干流,这是他经过长期实践与深入思考的成果。他认为,黄河干流对水沙调节有重要作用的主要是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黑山峡)、碛口、龙门(古贤)、三门峡、小浪底七大水库,这七大水库建成以后,全河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综合利用的工程体系,治黄的全局也就活了。为此,王化云对于干流工程的建设投入了长期而执着的努力,尤其对于三门峡、小浪底的兴建,更是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1955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王化云主动请战,担任了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参与组织领导这项重大工程的建设工作。为了全力以赴投入三门峡工程的建设工作,王化云把长子、次子留在各自学校住读,只带着妻子和小儿子把家搬到了三门峡工地的山坡上。
三门峡工程任务艰巨,工程量大,工程质量要求高,施工时间紧迫,各种急迫而繁杂的事务,如研究修正设计、制订作业计划、部署前期准备、完善施工队伍、建立后勤系统……一件件、一桩桩、一环环都需要工程领导者与组织者快速妥善解决。
王化云抱着慎之又慎、严之又严,丝毫不敢懈怠的心态,严密思考、细致组织,查勘道路、深入工地,研究技术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通宵达旦地工作。在王化云等成千上万的建设者的努力下,克服了生产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三门峡工程在1960年9月较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多基本建成。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上在多泥沙河流上建设的第一个水库。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工程投入运用后不久,淤积的速度与程度都远超设计的预期。到1961年汛期,上游连降暴雨,黄河与渭河并涨,水库泥沙量增大且排泄不畅,造成潼关以上严重淤积,流经渭南、华县、华阴的渭河也成为“地上悬河”,如若发展下去,还将影响到西安的安全。
三门峡工程的运用实践,让王化云认识到过分强调“蓄洪拦泥”的局限性,也让他认识到“黄河治本不只是中下游的事,而是上中下游整体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王化云对治黄工作的部署进行了及时调整,并按照中央决策,参与组织对三门峡工程进行了两次改建。三门峡工程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运行方式后,在1973年实现了水库基本冲淤平衡,并能兴利发电。三门峡工程的实践,说明了在黄河上修水库,只要选择峡谷地形,有足够的坝高和泄洪排沙设施,实行“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水库就不会淤废,并可保持一定的有效库容进行综合利用。这一认识为小浪底水库的兴建和其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经验。可以说,三门峡工程的修建是对黄河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治黄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75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水,为相邻的黄河敲响了警钟。王化云与众多水利专家研究认为,为防御黄河特大洪水,必须采取重大措施,在三门峡以下黄河干流兴建控制性工程。在方案选择上,王化云从综合治理开发的战略角度考虑,坚持修建小浪底工程。为此,从组织推动、规划、设计、勘测、试验等基础工作,到学术研讨会、方案论证会上力陈己见,直至上书中央领导,他抓紧每一个机会,全力推动兴建小浪底工程,直至后来病卧床榻,对小浪底工程依然牵系于心。1991年,王化云病重已不能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含泪告诉他:“化云,小浪底工程已经批准了!”王化云听后,微微地点了点头。同年9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前期工程破土动工,并于2001年最终建成。
近年来,小浪底水利枢纽在黄河防洪防凌减淤、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调水调沙等运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黄河治理开发重大关键性工程的成功建设和运用,是对王化云这位治黄先驱艰辛努力的最好告慰。
廉洁事迹
克勤克俭精打细算
1947年春,王化云到河北武安县冶陶村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汇报抗洪预算工作,刚到门口就碰到了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同志。他看到王化云,第一句话就是:“化云同志,你要钱可是要得云天雾地呀!”王化云一听这话,心中咯噔一紧,知道薄一波同志已经看到冀鲁豫边区上报的黄河抗洪防汛报告,一定是嫌抗洪预算要的钱太多了。于是赶紧涨红着脸说:“我先把情况汇报汇报。”
抗洪预算看起来是多了些,但确实是治黄工作需要。王化云出任河官仅一年,就走遍了黄河下游所有堤段、险工,有了复堤浚河初步实践,但他还是不敢对抗洪预算有丝毫大意。于是,自己总是首先踏踏实实走下去摸清情况,然后认认真真坐下来,与负责工程技术、材料采购的同志和财务人员一起,共同对黄河下游各处险工修复所需要的材料和经费进行一遍遍的考察和核算,力图让每一笔经费都有理有据,既保证抗洪需要,又不浪费人民群众一分一厘钱。
薄一波等同志听了王化云准确、详尽的汇报,经过商议之后,决定批准这个黄河抗洪预算,并具体通过全区统筹的办法来解决。
1949年,又是一个汛前心弦紧绷的春天。王化云看了黄河下游几个修防处的经费报告,并对1947年和1948年两次抗洪抢险年度收支情况进行了核算,再经多次汇总验算后,提出了1949年防汛工程预算。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杨秀峰也嫌这个工程预算要的钱太多。王化云说:“少了不行啊,黄河要决口的!”杨秀峰说:“决了口杀你的头!”王化云说:“杀了我的头,也保证不了不决口。”杨秀峰作风很民主,跟王化云吵了一通之后,还是给增加了一些经费。1949年,黄河果真来了大洪水,有了经费保证,修做的堤坝工程为战胜洪水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王化云深知中央经费的紧张。平日,他就常常告诫黄委会从事财务工作的同志:“一名财务工作人员首先要具备的品质是手脚干净,因为你们是管钱管物的,管钱管物就要为国家当好家、理好财,就要慎之又慎、精打细算。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因为这钱来之不易,是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
而王化云本人,对于公共财物,更是不贪不占,以身作则,为治黄干部职工做好表率。正如王化云的老战友、黄委会主任继任者袁隆所赞誉的那样:“(王化云)德高望重又清廉,无私无畏多贡献;誓保黄河庆安澜,功绩卓著民心间。”
无怨无悔家风严正
王化云做了几十年的河官,一辈子经手了成千上万的治黄经费与物资,但他清廉自守,两袖清风。他对家庭与私产一直坚持极其谨慎与自律的原则,以确保自己一生始终干干净净、心无旁骛,可以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投身到治黄事业中。
1992年,王化云去世时,留给4个孩子每人5000元的遗产。而这,还是妻子一辈子省吃俭用,一分一厘从日常生活中积攒下来的,真真实实就是王化云一辈子的工资收入,是王化云和妻子的全部家产。
晚年时,妻子常常埋怨王化云:“当初,你为什么不让我参加革命?我就是不识字,也可以做抗日幼儿园的保育员嘛!那我现在也是老革命,也有自己的工资了。”
王化云总是笑着安慰她:“哎呀,我挣的工资还不全是你的嘛,全交给你管!”而他交给妻子全权管理的钱,只有自己每月的工资。
其实,妻子一辈子都是无条件支持王化云的。从1944年第一次参加党内整风,王化云就开始捐地捐钱,甚至把妻子出嫁时仅有的几件衣服和一个金戒指都捐了。“文化大革命”后,又把补发的工资全都交了党费,妻子还是一句怨言都没说。
不徇私情不搞特权
王化云的子女小时候很少在家看到王化云。那正是王化云初任河官的几年,几乎整年都在黄河上奔波。他虽然很忙,可只要一回到家,就总是利用吃饭的时间与孩子们谈话,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但从来不打不骂。
王化云的3个儿子先后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每次他到北京开会,都会通知儿子们到他住的宾馆短暂相聚。晚上睡觉前,会询问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讲讲家中母亲对他们的关心和牵挂,亲情满满,其乐融融。
王化云晚年病重在北京住院,小儿子菏平常常会利用出差的机会去看望。只要王化云得知了消息,就会激动得连续几天都睡不好觉,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王化云又始终坚守着一个原则,并且会常常明示给子女:“你们将来都要靠自己,不要靠老子,老子是靠不住的,你们都要自力更生。”
王化云确实没有留给子女们“房屋”和“金钱”,没有为子女们铺好“官路”与“财路”,但他为子女们铺就了一条正直的人生之路,不管能力大小,都不做坏事,而要尽力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长工”!
相关链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