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专题专栏 / 党风廉政建设 / 廉政教育

河山正气丨吴祖泰

发布时间:2025-08-12 17:49
来源:新疆水利厅
【打印文本】
分享:

来源:黄河网  转载时间2025-08-12 17:49:05

转载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CxhvLWT7bod3QtV4v6MeA

河山正气丨吴祖泰




治水安邦
兴水利民
他们是治水贤能

公而忘私
奉献于民
他们是清正楷模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
联合编写的
《河山正气——中国治水代表人物廉洁故事》
精选23位治水人物嘉言懿行
赓续水利廉洁文脉
传承水利廉洁基因

小编撷取书中精华
以飨读者
进一步扩大水利廉洁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









生平



吴祖泰(1933—1960年),河南原阳人,原名吴太运,曾用名吴祖太。1941年5月,在原阳县上私塾,开始接受文化教育。1950年7月,中学毕业后的吴祖泰考入河南省立郑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水利科,后并入水利部开封黄河水利学校。1953年7月毕业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安阳专署水利局工作(1958年安阳专署被撤销,安阳、新乡两专署合并为新乡专署),1958年到林县水利局工作,1960年在红旗渠工地牺牲。


治水业绩



千百年来,林县(今河南林州)一直被严重的干旱缺水所困扰。20世纪60年代,林县儿女为了治水,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历经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座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千米,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而吴祖泰就是红旗渠的设计师。

不屈不挠设计南谷洞

吴祖泰才华横溢,他放弃优渥的工作,深入偏远山区,解决缺水问题;他自告奋勇,负责南谷洞水库的技术工作,仅仅使用黏土和堆石、沥青,就建造出了高达83米的大坝;他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发明测量仪器,完成红旗渠的设计蓝图,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林县老百姓引来了一渠清水,创造了一项世界奇迹;他勘测设计的362座建筑物,其中绝无仅有的“空心坝”“青年洞”等经典水利建筑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和独创性。

1958年,为了解决林县的供水问题,政府决定建设南谷洞水库。就在此时,在安阳水利局工作的吴祖泰自告奋勇,希望能够到林县水利局工作,并表明自己曾在黄河水利学校学习,可以负责水库的技术工作。吴祖泰深知水的珍贵,7岁时,他跟随父母走街串巷,靠卖水来维持生活,因此他在求学时选择了学习水利工程,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用自己所学,帮助更多的人和地区摆脱缺水的困境。吴祖泰作为高级技术员,肩负责任重大的工程设计任务,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参考,他只能自己摸索。为了建设好南谷洞水库,他甚至亲自爬上峭壁,实地考察土石的材质。即使在大年初一,他也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吴祖泰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成功地顶住了3次失败的压力,使得南谷洞水库的建造非常坚固。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仅使用黏土和堆石、沥青,就建造出了高达83米的大坝。如今,南谷洞水库的大坝仍然坚固如初。

不畏艰辛创造杰作

1959年,国家启动了引漳入林的工程,即后来的红旗渠工程。这项重要的工程被交给了吴祖泰和他的基础团队,他立即带领团队开始实地勘测,对引漳入林灌溉工程进行选线测量。

千里红旗渠必须有一个起点,吴祖泰根据多次勘测的地形地势数据以及不同季节的水文数据,最后决定渠首大坝选址在侯壁断村。太行山仙女峰壁立万仞,险峻突兀,被称为老虎嘴。渠线设计到这里时,吴祖泰不畏艰险爬上险峰,实地勘测,精心设计,才有了科学合理的方案——炸掉上唇留下唇,向内拔掉虎舌头,这样就保证了红旗渠施工安全和渠水顺利通过老虎嘴。

渠线设计到鸻鹉崖时,更是悬崖峭壁,高耸入云,鸻鹉也难翻,吴祖泰就通过绳索将身体悬在半空中,贴在绝壁上测量、定线。在“小鬼脸”处,吴祖泰根据实际情况,改明渠为暗渠,设计出了“青年洞”,这样既可以避免在悬崖绝壁修明渠带来的安全隐患,又可以缩短距离,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在渠首大坝施工中,由于岩石坚硬,难以深挖,进度缓慢,吴祖泰经过仔细观测,提出“以宽代深”的办法,加大坝体宽度,这样既避免了导致施工慢的因素发挥阻碍作用,又可以增加拦河大坝的牢固度。

在渠水与浊河水发生交叉阻流的地方,吴祖泰创造性地设计出了“空心坝”,这是他在访问附近山村的老人并了解当地河道地质和水文材料后设计的,科学地将坝做成了空心,让渠水从坝心流过,河水从坝顶溢流,完美解决了渠水和河水的交叉问题。

在山西平顺县王家庄隧道,卵石、淤土掺杂,易坍塌,为了保证通水后渠道和王家庄村的安全,吴祖泰颇费心血,最后将原来设计的单孔“口子洞”改成了双孔“鼻子洞”,这样,就缩小了隧洞跨度和断面,能够确保隧洞更加坚固。同时,在王家庄村西150米处的渠道上设计了泄水闸,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及时将渠水排入漳河。

吴祖泰和他的团队花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爬过500多座山峰,跑过100千米长的漳河,实地勘测设计了大大小小362座建筑物,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设计蓝图。当他走出大山,将蓝图交给施工人员时,他已经完全看不出一点技术人员的样子了。

“渠首源”“双孔洞”“青年洞”“空心坝”……这些水利杰作,现在已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工程无法复制,但吴祖泰在红旗渠这个伟大水利工程留下的功绩却是历久弥新。


廉洁事迹



一心为民率先垂范

开凿于太行山区的红旗渠,既是一条生命渠、幸福渠,也是一条清风渠、廉洁渠。当时,水利工程勘察设计人员十分缺乏,由吴祖泰全面负责红旗渠勘察、设计及施工安全,他是红旗渠工程的设计师,他的创新性设计成果,支撑了红旗渠的建设,谱写了红旗渠精神。

吴祖泰把自己一生的理想、信念、兴趣、爱好,把自己一生的人生追求、人生价值、生命意义都融入红旗渠的建设中。为了这条渠,为了林县56万人民的重托,为了林县县委、县政府对自己的信任,吴祖泰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规定了四条责任:工程设计上,自己是第一责任人;工程技术上,自己是第一责任人;施工质量上,自己是第一责任人;施工安全上,自己是第一责任人。他每画一张图纸,每破一道难题,每落实一件事情,每执行一项任务,都是格外用心,格外细心,格外专心致志。他知道,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多的施工场地,稍有一点误差,稍有一点疏忽,带来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为了求证数据,手头上的课本被他翻烂了;为了核实情况,各种资料被他翻烂了;为了掌握进度,各个工地汇总来的材料,也被他翻烂了。

修渠,是水利工程项目,工程技术人员要先行。据修渠特等劳模张买江老人回忆说:当年林县为了解决缺水,吴祖泰在县委领导授意下,率先参与设计修建了要街、弓上、南谷洞水库。因久旱不雨、水库干涸,杨贵书记带着吴祖泰,在南谷洞水库沿浊漳河往上游寻找水源。当找到山西平顺县侯壁断村时,吴祖泰发现浊漳河流经这里的水流量足足有30立方米每秒以上,他拍着胸脯向杨贵保证:“我一定能把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吴祖泰的这句话非同小可,一项史无前例的引水工程,此后不久便拉开了序幕。

吴祖泰天天泡在工地上,泡在民工们中间,他深懂民工们的心,他要让民工们在心理上得到宽慰,在技术上得到提高,在情感上得到亲近。他坚信,有多少融入就有多少深情,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底气,每项工作他都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在吴祖泰眼里,满山遍野都是宝,就看你会用不会用。太行山上有的是石料,林县人民脚下有的是资源,古人在2000多年前,能把万里长城修起来,如今,咱就不能把这条水渠修起来?

“土法上马”,说白了就是就地取材,有啥用啥。工地上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就用肩挑手提代替;没有高空作业的起降机,就把人吊在悬崖上干;没有挖隧洞的掘进机,就用炸药炸,就用人工搬运。这条渠之所以被称为创举、被称为奇迹,就在于它是一群泥腿子、土专家,用土办法在自己的土地上,完全依靠自己的一双手建起来的,完全依靠传统的、原始的、一镐一锤的做法建起来的。这个一心为民、率先垂范的土专家队伍领头人,就是吴祖泰,他的那张“引漳入林”工程设计图,带给林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是信心和决心;带给林县56万人民的,是实实在在的希望、实实在在的期待、实实在在的美好明天。

舍己为公无私奉献

吴祖泰是父母身边的独子。自参加“引漳入林”勘测、设计工作,整整三年他没有回过一趟原阳老家,没有陪伴父母过一个春节。他去林县水利局报到的第二天,就迎来了一项重大任务,前往漳河支流露水河上的南谷洞水库工地,全权负责工程设计和施工,他一头扑进了大山,把家庭、个人的事都置之度外了。

吴祖泰父母先后为他定了3次婚期,可吴祖泰都因为全力以赴投入红旗渠勘察设计、工作太忙而一推再推。1959年临近春节,双方父母再次为他们定下婚期。然而,眼看春节一天天临近,未婚妻薄慧贞突然又收到吴祖泰留守工地的来信,结婚的事还要往后推,她就只身徒步百余里从淇县摸到林县深山,在南谷洞水库工地上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工地领导和工友们十分感动,就在水库边的工棚里,于大年初一这天临时为他俩办了一场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婚礼。新婚夫妻在水库工地也仅仅相聚5天,吴祖泰接受“引漳入林”新的勘测任务,就与新婚妻子分别,到更远的大山工作了。100天后,即1959年5月24日,时任小学教师的薄慧贞带领学生参加校外义务劳动,返回时为救护过铁道的小学生,不幸被飞驰而来的火车撞击身亡。吴祖泰接到噩耗赶到淇县料理丧事,考虑到林县水利工地一刻也离不开自己,就与岳父母家人商量,先把妻子就地安葬,等红旗渠修成后再把她接回原阳白庙老家。就这样,吴祖泰匆匆忙忙又赶回到林县水利工地。吴祖泰化悲痛为力量,在短短时间内就完成了70.6千米红旗渠总干渠工程1:8000坡比引流渠线的精准勘测设计。他还先后向水利部写了12份书面材料,争取到水利部专家来林县参加现场会。他还带领勘测小分队沿着悬崖峭壁来回复测3次,仅用了不足3个月时间,就把《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完完整整地绘制了出来,郑重地递交到了县委书记杨贵手上。

整整3年没有陪伴父母一天,整整3年没有与热恋中的未婚妻见面,又3次推迟婚期,在深山工地上与新婚妻子仅仅相聚5天,百天后妻子因公殉职,又离他而去。这种意想不到的不幸,这种沉痛的精神打击,吴祖泰不仅坚强地挺过来了,迈过了人生这道“坎”,而且又马上投入到工程勘测的紧张工作中去。

林县的新面貌,林县人民命运的改变,林县的历史性转折,就是从吴祖泰迈出勘测的第一步开始的,就是从他的那张设计蓝图开始的。用林县老百姓的一句话说:“红旗渠是人家吴祖泰设计的,他是第一大功臣,是俺林县人的大恩人。”

谁也想不到,一场塌方意外,让吴祖泰的水利事业戛然而止。1960年3月28日下午收工时,曾在隧洞内施工的民工们出来后说隧洞内的土壁出现了裂缝,往下掉土渣、掉石块。这突如其来的险情,关乎着隧洞内正在施工的民工们的生命安全,意味着工程质量出现了新的情况,要及时让现场人员撤离,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要及时阻断险情蔓延。吴祖泰顾不上吃饭,起身就往工地跑去,当把隧洞里的民工们都叫出来时,他第一个钻进隧洞内察看险情,安全员李茂德也一同跟随到隧洞内检查,就在两人进去刚刚10分钟,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沙土、石块从隧洞顶部倾泻下来,两人均被深埋进去,吴祖泰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7岁。正如这写在渠道崖壁上的“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修不成大渠不还乡”,它也是吴祖泰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吴祖泰牺牲的噩耗传开,人们为之痛哭,当时的林县县委在工地工程指挥部为吴祖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沉痛悼念这位为红旗渠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噩耗传到家乡,原阳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群众为吴祖泰特别举行了一场追悼大会,追念他作为黄河好儿女、献身红旗渠的高尚品质。

196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吴祖泰为革命烈士。如今,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山碑墙上,刻着当年为修建红旗渠献身的81位英雄的名字,而第一位就是吴祖泰。红旗渠纪念馆里也挂着他的照片,供人们瞻仰。


来源:《河山正气——中国治水代表人物廉洁故事》

相关链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